查看原文
其他

看书 | T.S.艾略特:人生是朝圣,婚姻是殉道

云也退 云也退 2023-02-17





人生是朝圣,

婚姻是殉道

《不完美的一生:T.S.艾略特传》

(英)林德尔·戈登 著

许小凡 译


人一旦对时间有所意识,他就迈入了成熟的大门,他就要下意识地与线性的人生规律做一番搏斗。书写是他的选择之一,不只是书写像本杰明·巴顿那种返老还童的“奇事”,还要书写始与末本身,将它们犹如莫比乌斯带那样扭转,直至浑然一体。“我的开始之日便是我的结束之时”,T.S.艾略特在《四个四重奏》的第二部分《东科克》开头写道,到末了他又写:“我的结束之时便是我的开始之日。”



艾略特是大诗人、大批评家,是有多种才能的艺术家,也是一个如假包换的英国绅士,整齐梳理的头发,庄重、矜持而带点狡黠的凝视,是他的标准造型。林德尔·戈登说,艾略特的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将自己塞进一个朝圣者的框架。朝圣是什么?朝圣是一名虔诚的、追求完美的基督徒,给自己设定好的持续一生的动作:躯体越是随时间的推移而迟滞、衰退,灵魂越是步步攀升,走向永生。然而,不同于其他人,有才华的艾略特写下了《荒原》和《四个四重奏》,作为他“在时间的桎梏里生活,双眼却凝视着永恒”的独到成果。


艾略特,1911年


戈登的洞见犀利但不冷酷,她衷心喜欢艾略特其人其作,但不膜拜他。她指出,艾略特是希望自己的生命轨迹符合一种朝圣者的范式,言下之意,艾略特并非约翰·班扬那种布道型基督教作家。他是20世纪的人,生活在一个战争和革命不断,传统价值都在瓦解,至少也要得到重估的历史时期,一个艺术家,不可能只事捍卫教义,而不去思考教义所设定的理想人生同和现实情形之间的激烈冲突;他依然在寻求迫近完美,但要有自己的方式,而在其中感受的挫磨、痛苦与艰难的成就,也都是独属于他个人的。


薇薇安的两个男人,艾略特和罗素,一先一后都得了诺奖,

不过是在她去世后,

所以,很难说她旺夫


艾略特的三观与英国国教水乳相融,他也是英式保守价值观最为雄辩的发言人之一。早年他在波士顿和哈佛呆过,后来选择长居英国,是出于对妻子薇薇安的感恩,同时,他也认为英国是世界上唯一可生活的国家,只有英国,才够得上他心中“文明”的标准。然而,他跟薇薇安漫长而坎坷的婚姻,又使他成了文坛有名的受气包子。薇薇安性刚,脾气倔强,同伯特兰·罗素常年有染,艾略特都忍着,他从消防梯上逃出家宅的动作,同他一丝不苟的公众形象之间形成了令人发笑的反差。可是,直到薇薇安逝世满了八年,68岁的艾略特才同他真正所爱的女人瓦雷丽成婚,还没出蜜月期,身体就频频出状况。


艾略特和瓦雷丽


但这种保守,拘谨,对漫长痛苦的忍受,却是他实现个人完美的必需,他把它“看作自己得到上帝遴选、与众不同的代价”。林德尔·戈登甚至把他的这段婚姻看作是殉道,是对自身罪感的清醒救偿,而艾米莉·黑尔以及另一个女性知己玛丽·特里维廉,她们的等待与付出,以及在艾略特那里的长期遭到拒绝,则都是艾略特为其心灵增补崇高感的表现。这种解读毫不显得生硬,很可能,戈登掌握了进入艾略特那极易闭锁的心门的钥匙。


有名的照片:艾略特、伍尔夫、薇薇安


很多艺术家是分裂的,有所谓的“秘密生活”,但戈登笔下的艾略特一直是一个追求统一的人,戈登认为,正如1941年艾略特写下的一句笔记所示,他诚心地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被归结为一个主题,那就是“朝圣”。视结束为开始,渴望改变时间的线性,这种思想冲动,与艾略特保守的道德观,对漫长折磨的忍受力,都是完全一致的。艾略特非常景仰他的一位先祖安德鲁·艾略特那里汲取到了热情,安德鲁于1669年由东科克出发,横越大西洋,三个月的航行之后抵达马萨诸塞的萨勒姆。艾略特将此事写入了《四个四重奏》,戈登对此格外看重,她说,安德鲁的冒险给了艾略特一个强烈的示范,那就是,人无论多晚,哪怕中年乃至之后,都有机会重新开始——通过创造某种“驶向新世界”的个人戏剧。


艾略特和瓦雷丽


但艾略特也给想为他作传的人提出了难题,他销毁了很多个人信件,这是其一,其二,艾略特曾对“如何讲述一个人的过去”有一大通思考和议论。传记写的是一个人的过去,条条大路通罗马,这个“罗马”就是人的晚年,但艾略特说,任何按照时间顺序写作的传记,都是平庸的,而一个值得记录的人生应该在这种俗套之外。


南非的传记作家林德尔·戈登,

今年或许可以期待她来华


林德尔·戈登完美地完成了这部《不完美的一生》。她说,确实,我们不要只看艾略特做了什么,他如何“以文行事”,成为公共生活里肉眼可见的一座文化高山,相反,我们要“把重心放置到他的内心生活中去”。接下来的一句话则揭示了驱使此书成为优秀之作的根本动力:“在作家这里,我们最希望了解的是创造力的源泉,而这泉眼或许埋藏在艺术家生活那孤独的深处,无法获知,无法传达。”


戈登早年所著《T.S.艾略特不完美的一生》


她预设了艺术家是在“孤独”中创造的,倘若他们出产了杰作,那么,他们总要给调制这份杰作的秘方永久上锁。这并不是蓄意将艺术家神秘化,这是一个传记作家在用尊重的态度,请求她的传主谅解自己为他作传的行为:对不起,我对你产生了好奇,既然你在你的作品中是那么的有魅力。




往期回顾



看书 | 有事没事的,就想想伊斯坦布尔

2月书 | 他们在相互纠葛的世界里 挑战世道的不公

看书 | 在这个打卡时代,你必须捍卫你的生物钟

看书 | 12月的10本书:既不做玩世不恭者,也不悲天悯人

青春须散场,猥琐趁少年(III)

青春须散场,猥琐趁少年(II)

青春须散场,猥琐趁少年(I)

11月11本书(下)| 刀落鞘,鸟归巢

11月的11本书(上)| 需要多少热情来阻止一本书的流传

看书 | 一个人就是一张摆不平的桌子

10月的11本书(下)| 伟大的作者从不说多余的话

9月11书(上):一个政体可以承载多少嘲讽的目光

至爱书 | 《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》

10月的11本书(上):一个女人对自己的凌迟

9月11书(下)| 给苦命的恋情增加一点点优雅

8月11本书 | 强者抽刀向更强者,却原是自己的亲妈

人性的善良天使,或撒加的两副面孔

看书 | 美国人的西部经验:在自然读书会上的讲话

看人 | 伍迪·艾伦,最纯种的犹太人

看书 | 任性地活下去,就是你的圆满

看书 | 一匹马走进酒吧,和一个我喜欢的翻译故事

7月11书:“他们不知道自己没有资格与苦难相处”

至爱书 | 《从巴黎到耶路撒冷》

6月11书 | 有许多英雄,专向孩子瞪眼

看书 | 普鲁斯特和普华永道是不一样的

至爱书 | 《伊凡·杰尼索维奇的一天》

至爱书 | 《象棋的故事》:哪来的什么“自由的颂歌”?

至爱书 | 《受害者》:犹太人的头脑风暴

5月10本书:有个帝国江河日下,有个半岛沧海横流

看书 | 再见,菲利普·罗思

看书 | 帕慕克先生的礼拜X午睡时刻

4月的11本书:亲爱的,留住一切是有难度的

看书 | 你是文艺青年,你要学会加戏

看人 | 高尔基150岁:托尔斯泰家门口的流浪汉

看书 | 时间不中止,就像地名不会消失

看书 | 契诃夫说要把奴性一点一滴挤出去……然后呢?

看书 | 让他活着,就是杀死他的最好方式

看书 | 平行世界里那只悬而未决的猫

看书 | 叔本华:你若安好,那还得了?

厌世才能传世:9本新书和较新的书

怎样的帝王将相值得被书写?

就像昆德拉说的,要抵抗一切抒情的企图

斯文·赫定今天153岁生日,他用人生诠释了狗的天性

普通读者 | 基布兹里的爱与自由

光荣与浪漫,都属于存在主义的法国

看书 | 11本新书,我选的,以及波兰人的三驾马车

看书 |“一个人功成名就后,才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”

看书 | 赵松评《自由与爱之地》:如何触及以色列的灵魂

看书 | 干什么都是行当,包括干那些专门让人消失的事

看书 | 下半年的这些书,让我觉得没有比出版更伟大的事业了

看书 | “我们对狗开枪”

至爱书 | 《死亡的时代》

看书 | 自恋始于照镜子:浅交往为何盛行于我们的时代?

天生一个雷马克,腰缠万贯的流亡者

看书 | 在纳粹时期的德国,文学作品都在描绘生活的美好

福克纳120周年记:今天,你必须像个健身者一样走进约克纳帕塔法

诺奖作家库切:自律、孤僻,并在羞耻感中艰难生活 | 检书

当躲闪成了艺术,当没出息上升为境界,石黑一雄就成功了

看书 | 让我遗忘你,非洲

福克纳的花瓶和痰盂,现在都是奢侈品

这本狄更斯读过500遍的书,饱蘸着愤怒和理想主义 | 检书

看书 | 人们只有在不彼此需要的时候,才会是幸福的

再丧也丧不过波德莱尔 ——《恶之花》首版160年记

看书·特别版 | 你来到这世界,你要看看以色列

看书 | 孤独的更新版,仍是孤独

看书 | 互联网拉开的代沟太宽,精卫都表示要放弃了

18世纪最后的五年里,法国人把婚姻变成了消遣

看书 | 虽不比雨果风华绝代,但这个沉闷阴郁的胖子却是法国真正的国宝

看书 | 请问上帝,鸟头侏儒是怎么回事?

看书 | 上半年的这些书,让我觉得出版依然是一门很伟大的事业

看书 | 巴格达大学高考政治主观题:萨达姆和美国人,哪一个更可恨?

看书 | 黑人如何写黑人 ——从《土生子》到《地下铁道》

看书 | 没人想说一说这世界真正的安排

云也退:他的书揭示了蓝翔如何通往哲理之境,只怕你不会读

看书 | 李敬泽《青鸟故事集》:偏僻的想象或可能的艺术



本文系原创

首发《中国新闻周刊》

图片来自网络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